画院简介
《人民书画院》隶属于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中国社会焦点》编委会事业非法人组织,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专业书画院。 《人民书画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为服务人民,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中国传统... [详细]
联系我们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二环中路8号院钓鱼台山庄36号楼附楼

网址: www.rmshy.org
电话: 13910449081 010-53672178
传真: 010—53672178
邮箱: zgrmshy@126.com
当前位置: 主页 > 书画院动态 >
有关鉴定大师王立军的文章 欢迎赏读
时间:2015-09-09 11:06 点击率:
转发可读性很强的有关鉴定大师王立军的文章
 军旗飘扬——著名鉴赏大家王立军的收藏之道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文化的积累,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人文主义的精神体现。文化、艺术、收藏、鉴赏作为一种时尚,如春风一夜,梨花千树万树,竞相繁盛。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精神追求是人深层的心理品质和实践探索,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创作,人生的至美境界在于善,能将精神追求和善融为一体,那么人之本性就显得绚丽脱俗,既高远又亲切。收藏鉴定近几年一直是焦点,拍卖行、古玩店、画廊、博览会、博物馆(包括国立和私立),此起彼伏,竞买吆喝。但是热闹的市场往往令收藏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收藏混乱,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导致收藏者寒心。其实,收藏本身是一件雅事,闲情逸致,清韵悠远,荡涤浊气,俗语说“天下兴,收藏旺”,在积累财富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文化的品味和价值。赝品自古以来都是令收藏家头疼的问题,防不胜防,古玩行业有句玩笑话:三百五十九行行行打假,唯此行不行。言下之意就是赝品有足以以假乱真的“魅力”,令一般收藏家上当受骗,望而生畏。俗语云:“傻子买,傻子卖,还有傻子在等待。”一个“傻”字,有多少心酸眼泪史,又有多少古今兴亡事。当下收藏,硝烟弥漫,假货泛滥,真真假假,犹如战国烽烟,风起云涌,诡异充斥,暗藏杀机。此种情况,鉴定家显得尤为重要。有了鉴定家的过眼,藏家心安,卖家理得,藏品的流通便有了正常的积极的社会作用和经济价值。鉴定家是一个“一言九鼎”的人,同时必须是一个定力坚强,品质高尚,不为名利所诱惑的人,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以良心述诸众人,寂寞求道,垂范后人。乱世英雄,王立军应时而生。

王立军,从善如流,温厚和平,嫉恶如仇,虚怀若谷,旷达不羁。拥有平等博爱的思想,才华横溢,观点鲜明,针砭时弊。自称“玩家”,饱经风霜,大起大落,荣辱浮沉,洞悉世事,“半人半仙,半人半鬼”。正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当下中国收藏界“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图片

(一)

 

收藏的故事是历史的花絮。收藏的深入与文化的深入息息相关,大收藏家、鉴定家就是大学问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1200多位文化名流,王立军是唯一一位作为收藏界的代表出席参加晚会,此后王立军家喻户晓。2008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王立军作为鉴定家获此殊荣;2009年,亚洲太平洋地区文化成就奖,王立军代表中国文化走出了国门;2011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王立军再次位列收藏鉴定之首,大江南北,指点江山;2014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协会,王立军、陈香梅当选荣誉主席,英雄气概,独树一帜。

王立军,1955年生于北京,出生名门,将门之后,与众多秉承家学的高干子女不同的是,王立军自幼流离在外,自食其力,饱受苦难。北京、内蒙、南京、苏州、东北、山东,农民、工兵、水手、警察、记者、作词作曲小编、编导、编剧、作家、董事长、艺术总监、收藏家、鉴定家,王立军一路艰辛,困难重重。有苦难才有锐气,有磨砺才有思想,穷则思变,虽历经沧桑,却也如凤凰涅槃,烈火重生。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王立军一身正气,坚忍不拔,忍受孤独,接受历练,与生俱来的凝聚力和悟性,无论世事怎样变换,无论人事如何复杂,始终怀揣梦想,永不放弃。“草屋油灯亮,摇曳映土墙,星火可燎原,我心欲飞翔”。(王立军语)

少年轻狂,无所畏惧,激情燃烧,放飞理想,战胜艰苦环境,这是王立军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走出农村。工兵、河工锤炼了他的身体和意志,练就了精准的枪法(眼力);水手让王立军甘于寂寞,襟怀宽广;铁路警察让王立军领悟生命,重塑生命价值观。兴趣就是天赋,王立军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感,在工兵服役期间完成《军歌歌曲集》、《音乐之春》(十几万字有关简谱、指挥法、管弦乐法、和声,曲式、对位等的音乐书籍)。在水手工作期间完成《一曲未谱完的歌》(电影剧本凶杀案)、《悲怆的十二月》(电影剧本南京保卫战)。铁路警察工作期间,以铁路公安警察生活为题材,写新闻报道,提醒人们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1982年,处女作终于发表。完成以公安为题材的重磅报告文学《闪电之战》、《逮捕令终于发出》,电视剧本《真相》、《献给侦察员的蔷薇花》、《猎手夜半出动》(播出)。

虽身处困境,王立军把每次困难都当作一种历练,不断进取,吸收知识,提高能力,困难越大,动力越大,目标越高,能力越强,屡败屡战,脱胎换骨。

王立军第一次接触书画艺术,是结识艺术家刘海粟先生,30岁,以刘海粟先生为原型,创作大型电视连续剧《沧海一粟》,获大众金鹰奖提名。刘海粟其人的争议与“裸模风波”,给《沧海一粟》的播出带来巨大阻力,最后在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和邓颖超、习仲勋、张爱萍等中央高层领导的帮助下,电视剧才得以在央视播出。

由此可见,王立军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眼光所束,见解独特,不人云亦云,以眼见和亲身感受为依据,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胸襟认可刘海粟,坚持真理,他要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艺术家刘海粟。他请刘海粟写了几幅长信,和另一位编导张欣,许金华分别递到邓颖超大姐及习仲勋、张爱萍、谷牧等中央领导人手里,请他们评判刘海粟的艺术。邓颖超大姐代表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家里接见了王立军,肯定了刘海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随后新华社发表通稿,以正视听,从艺术人生方面正面评价刘海粟。

中央分管统战工作的习仲勋先生,自题写了“沧海一粟,壮丽一生”赠于王立军。王立军将题词复印了若干份,分别送到省委书记、副书记、省长、副省长、宣传部长等省领导办公桌上。中央领导的题词代表的是对《沧海一粟》的认可态度。电视剧《沧海一粟》的拍摄工作才得以正式启动了。2014年为了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举办画展,组委会特别邀请王立军书写了“松鹤”。

刘海粟事件之后,王立军为避复杂人事关系,与世无争,退出影视界,进入新闻界,疾恶如仇,以善为先,同情弱者,狭义肝胆,匡扶正义,在《江苏法制报》任记者期间,创报刊发行量之最。成名之后,从商从政,艺术总监,公关演出,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王立军力不从心,远离仕途,进入收藏界。

有两个故事,让王立军励志与古玩为伍。上世纪80年代末,王立军在苏州火车站等车,有个衣着破旧的小男孩可怜兮兮地拿着一个紫砂壶,说自己没路费回家,只能把这个祖传的宝贝拿出来卖,叫卖200元。男孩拿出根火柴,在壶上一擦就点着了。王立军觉得很神奇,就掏钱买了,回到家还很仔细地把壶洗了一遍,却再也点不着火柴了。找专家一问才知,原来骗子在壶面涂了磷粉。王立军的恻隐之心让自己受骗,但是他也坦然接受,交了学费,反而醒悟,对古代艺术品产生特殊感情,想要一探究竟,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了收藏古玩,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之后一年多内,研究、考察、学习,到一些著名的古玩市场转悠、考察,渐渐地对古代瓷器,特别是古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从事古瓷盘的专项收藏。那时,国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古玩市场是个新兴市场,东西基本上都是真的,最迟也是民国作品。王立军并不懂真假,文物知识几乎为零,买盘子也完全是凭感觉,买到的古盘都很漂亮。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初具规模后,他请南京博物院的著名青花瓷鉴定专家张浦生老师作鉴定,张浦生看了他的盘子,在他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说:“小王,你的眼光不错嘛,盘子全是真品。”张浦生老师的一句话仿佛给王立军打了一针兴奋剂,他收藏的劲头更大了,那一巴掌激励了王立军做收藏的自信心。没过多久,他搞了个藏盘展,一时间江苏大大小小的报纸对他的收藏进行了报道,还给他封了个“金陵盘王”的美称,可谓名噪江南。此后,王立军真正走上了收藏之路。

在王立军面前两条路,随波逐流,掳取钱财;清正廉洁,为民所想。王立军选择后者,研究比较,不耻下问,以实践为基准,分享收藏心得,毫不隐晦地将自己“走眼”、上当受骗的经历公诸于世,以示警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赝品的充斥令人防不胜防,经历了前期的盲目,王立军意识到,做真正的收藏家不易,收藏家分上中下三流:下流的收藏家是随行就市的小商小贩,见什么收什么,家里什么都有,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一件没有,熟知各种故事传说,一般人面前是专家,在专家面前不堪言语;中流的收藏家一般是玩货多的主,有一定的家世,交游有选择,基本上能掌握收藏动向,有一定的规矩,心态平稳,亦能有一些激扬的文字,以此为教;一流的收藏家甚少,一要有丰厚的财力支持,二要有高远的见识,藏而不漏,家富天下而不自耀,对收藏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藏品流传有序。所以王立军静心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广闻卓识,从多到精,从精到细,做一流的藏家,主要收藏方向:青铜器,金铜佛,古陶瓷。考鉴结合,拨乱反正,抚试明珠于灰尘,点石成金,风雨沧桑,经过三十年的坎坎坷坷,王立军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实战型鉴定专家,目光犀利,敢说真话,意志坚强,不为名利所诱,一言九鼎,旗帜飘扬。

 图片

(二)

 

文化艺术只为知己者道,一般的毁誉都可置之不理。艺术是相通的,有了收藏的怡情养性,以藏为养,扬清激浊,琴棋书画亦锦上添花,赏心悦事。王立军以“书”养性,传承历史文化。

几百年前,当来华的耶稣会士将西洋的天文历法、数学、地图学语音学介绍到中国时,西方的物质文化便对当时晚明时期的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初,徐悲鸿、林风眠等前辈将西方的艺术理念引入中国,时至今日,中西方艺术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便不断上演;当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对世界封闭的国家,而是面向世界,以主动的姿态进入全球化进程,经济的繁荣使城市文化更有活力和扩张力,文化艺术更倾向于诉诸感官刺激,具有娱乐性、戏剧性和商业性。网络和出版迅猛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受众面也不断增加,当代文化则更多的表现为信息文化,或是媒介文化,如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等成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当信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速扩张时,我们看到当代文化艺术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的复兴,在继承中求变,另一种则是对传统持怀疑态度,个性的极度张扬。所以,求“新”成为当代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

文字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聚集,也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正是在这样一个蓬勃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文字、书法艺术的理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书法可以成为文字,文字亦可反映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书法艺术也受到通俗文化的影响,为“大众”所接受。

艺术欣赏是一种感受,一种经验,没有美感经验,当然无从谈艺术,但是有了美感经验,却不一定能讲出来,也不一定能讲得清楚,更不一定能讲出系统来。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不乏有文字记录,但大部分是以语录的形式见诸于世,是一条一条独立的杂感,虽然其中见解独到,但也很难梳理一整套主要的思想体系。对于书写者而言,在不同的阶段,思想体系也是有发展的。王立军书法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于“中和”,我们试图在他不断求“新”的创作中,梳理出他的思想体系。

王立军曾经是一位军人,也许是命运的使然,书法与兵法和王立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形成了他“书法与兵法统一”的哲学观念。天地之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阴阳之变,太极之理,乃宇宙之根本规律也。书法与兵法,正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王立军认为,刚柔相济、出奇制胜,是书法家与兵家的可贵品格。“谋、势、应、变、和”是这一哲学观念中的核心思想。

王立军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理想——中和。明傅山说“作字先作人。”然而,做了正直的人就可以写得好字吗?这就需要要我们细细推敲“中和”二字的深层含义,“正直”是一个伦理范畴的概念,“好字”则是一个美学含义的观念,所以,只要这个人正直有高尚的人格,并且字写得漂亮,才有可能达到“中和”的状态。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中和”有这样的理解: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入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檄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

     王立军认为人之性情,刚柔殊禀,或拘谨,或纵逸,或严峻,或温润,或庄质,或流利,或矜持,或轻率……但是后天努力,并不在于夸张地发展个人特殊的一面、奇突的一面,而在于取长补短,追求平衡和谐的性格的完成。“中和”达到极致必然是“穷变化,集大成”,“中和虽无奇而非贫乏,是最大的富有”。王立军对汉隶极为推崇,在汉代,也是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的四百二十六年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当时分为西汉和东汉,使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这一发展过程一直延续到汉末,说明我国汉字书体是通过两汉期间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书法史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继篆书而兴起的一种书体,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它由篆书省易、简化、演变而成,风格多样,历史悠久。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的楚帛书和竹简上,就出现有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当时的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也有打破篆书用笔和结构的简约文字,这可以看作是古隶的先导。

隶书书法与其他书体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一体。纵观整个书法史,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秦汉隶书是隶书发展的辉煌时期,博大雄浑,古朴厚拙,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史晨碑》、《曹全碑》等规矩不失法度,《张迁碑》奇险峭拔,方笔取胜,《开通褒斜道刻石》自由率意,《好大王碑》平直简古等。王立军吸取众家之长,“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融会贯通,追求个性,抒发性灵,古朴浑厚,气势雄壮。“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做到穷变化,集大成,致中和。

王立军认为,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看万卷真迹精品,广结善缘,广交朋友,取其精华,书法的起点自然就高,写字要具备“德、思、识、技”四方面要素。

以德为本,人无德则品不高。人品与艺术能否分开,历代见解分歧较多。有人认为人品和艺术可以分开,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如清代钱大昕说:“盖一艺之工,不以人废”;也有人认为人品与艺术不能分开,以清代傅山更为决断“作字先作人,……须知赵孟頫都是用心于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王立军认为欣赏书法即欣赏人格,书法的美就是人的品格的美,人品的价值和书法的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故“欲正起其书者,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必先正其心”。艺术是“心之所发”,完美的艺术品必是建立在完美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书法艺术的基本问题是在培养一个“思无邪”、“毋不敬”、“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所以艺术的创作活动即为道德行为。

“思”是观念,态度,观点和思考问题的高度。王立军认为,只有广博的见闻和人生经历,才能历练人的思维,才能有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才能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纵览全局,观点分明。

“识”是见识,学识,文化积淀,无识行且不远。王立军认为识是人们在改造社会认识社会当中的学问的总和。作为一个书家,要读很多方面的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积淀深厚。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不能不谈到技术工具的问题了。王立军认为书法艺术创作中“技”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工具毛笔的掌握,二是对“碑帖”的理解。对于毛笔运用容易理解,即为能熟练掌握毛笔的运笔技巧,要去驾驭它,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笔法和思想融会贯通。而对于碑帖来说,争议就比较多。临摹经典的碑帖作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门径,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还是他进行创作的手段。每个书写者都必须遵循预设的形式,一位书法家必须在封闭的形式系统运作,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尽管他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但是这绝不会超出对传统的继承。无德心蒙尘垢,无识眇知良莠,无技不能为艺。这正是王立军对书法概念的内涵独到的见解,是对书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如“天道酬善”。结体方掘,起聚神灵,外廓整齐而不放纵,但内部结构却变化多端,对比强烈而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点画熟练地“排兵布阵”的能力和大胆超凡的空间构造想象力。字字独立,力图摆脱隶书“左挑右波”的束缚而力求新变。

字体雄强厚重、朴茂沉稳,结构恢弘,平实、稳正,布局严整、古朴、肃穆,用笔简散,无波磔顿挫,如锥画沙,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看似简单的线条立体感极强,虽没作过多变化,但节奏感依然强烈,造成极强的视觉效果。

结字立足于平正,虽取势开张,却不作纵横驰骋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求整伤而不伤于呆滞。疏简开张、跌宕奇逸的用笔造就了风格独特的线条,而由这种线条来构成的单字,一个个似野鹤闲鸥,仪态自具,将书写者胸中蕴含的波澜自然而然地释放了出来。雅而不媚,浑和而不俗浊。

雍容古雅、天真烂漫,气势恢弘,既雍容大度、烂漫天真,又不失情巧雅致:以疏密不齐的布局稳妥地处理好硕大与雅逸的关系,也使其自身章法带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善”字,自出新裁,“口”以“笑脸”象形,别开生面,也正因为如此,它那孩提般的充满天真烂漫的“憨态”,无疑包含了更多的审美情趣,也由此把该碑推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艺术属于爱,属于美,属于情感,属于生命,为大众服务。只有将全部的感情投入到艺术中,才能够真正做到“尽天下之变,天下之事毕矣”的境界。林风眠在在总结艺术本质论时,将“情感”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抒发和形象表现的产物”,“艺术的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多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以不成为艺术”。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为情感的反应。在王立军看来,他的书法创作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虔诚和崇拜,是他本人与欣赏者之间桥梁,更是适应大众文化审美的真实精神内容。雅俗共赏,无为自然,从善如流。

中国的名山、寺庙、私人博物馆、会所、古玩城都能看到王立军的题字,黄山的“雄风”,庐山的“松鹤”,“北京乾鼎老酒博物馆”,皖南古玩店的店名等。著名书法家孙晓云,为王立军题字“男儿到此是豪雄”;金陵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钱新,为王立军书写并137米的长卷《毛主席诗词全集》,共勉艺林;艺术大师刘海粟为王立军题写的“博艺堂”。黄宾虹晚年曾说过,从艺者经历数十年身后才会有真言真评,历代名家在世时不会过度追求名利,而是给予少数真正的鉴赏和收藏家,没有遇到知音,宁可甘愿受贫。王立军写字,鉴赏,收藏,在书家、鉴赏家和收藏家之间,做到了平衡。

 图片

(三)

 

中国历史的教训在于一家一姓的更迭,常常导致社会民众的颠簸不已。经济时代的收藏热除了培养大量的收藏家之外,还养活了大量的经营者。中国的收藏市场刚刚起步,除了极少数的大家之外,其他人还处于温饱阶段,而赝品浮泛,物欲横流,收藏者走眼的事频频发生。目前的收藏市场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正常秩序的发展,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劫难附身,没完没了。

相对博物馆式的收藏,民间收藏是有效的补充。中国收藏文化的传承是与诸多收藏家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自古至今,民间收藏家成员诸多,有各级官员,有文人画家,有地主乡绅,有高僧仙道,有名流雅士等。因文化传承的需要,这些民间收藏家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地收集寻觅,目的在于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从民族大义出发,延续和发展了收藏事业的发展。因此,民间收藏证明着民族文化最后的“寄生地”,完善着一种文化精神的品格的存在价值。

间收藏贵在点滴积累,有时是几代人的努力,这也是民间收藏最为困难的。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父强子弱,上辈数十年的积累,由于子代、孙代的不肖,不懂收藏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一股脑儿都卖光了,也就断了收藏,俗语的“富不过三代”也是同理。如果再遇到像“文化大革命”这种浩劫,民间收藏更是在劫难逃。

古有“宫廷收藏”,今有“博物馆收藏”,官方收藏有国家社会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持,而民对于民间收藏来说,它既是国家民族的“遗珠”,又带有明显的私人财产痕迹,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善的法律条款和意识来保护它。面对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如火如荼的艺术品发展市场,更应该提倡和呼吁重视民间收藏,延续收藏的精神和信念,无论是传之后代,还是赠予社会,这都的是文化发展必然。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这才是每一个收藏家本分的努力。

王立军即是当代民间收藏的领袖,广交文友,崇儒好客,名满天下。他用收藏来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磨砺自己的鉴定经验,并取得了成功,实为当代民间收藏的典范。

王立军认为我国民间收藏开始理性回归。民间收藏家功不可没,省吃俭用,将文物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国家需要的时候,慷慨捐给国家,国家博物馆中的很多国宝都是民间收藏家所捐赠。没有民间收藏家,博物馆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规模。但中国自古的官僚体制,和的多数人对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淡薄,并没有让收藏全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民间收藏家需要要有合理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

王立军用自己的才华和眼力,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看藏品,不收费,告诉老百姓什么是收藏的真谛,真理不容置疑,促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告诉老百姓,收藏要摆正心态,将买假货当作吃药,药药吃得到位了,病也就好了。不怕买到假货,要能总结经验教训。

目前许多媒体相继创办了有关艺术品投资的收藏类节目,如央视的《鉴宝》、江苏的《家有宝物》、上海的《好运传家宝》、湖南的《艺术收藏》、河南的《华豫之门》、山东的《收藏天下》、福建的《问鼎》、还有北京的《天下收藏》以及香港凤凰卫视的《艺术品投资》,此外还有许多报刊也相继开办了这类栏目。同时还有《艺术新闻》、《艺术市场》、《收藏》、《中国收藏》、《收藏界》、《收藏家》、《收藏·拍卖》、《收藏快报》、《艺术与收藏》、《艺术与投资》、《鉴藏》、《鉴赏家》、《宝藏》等收藏类刊物和报纸相继出笼。由于这些媒体在收藏市场上空“狂轰乱炸”,使千万群众涌向艺术品收藏领域,人数近亿。悲喜交互,有人欢乐有人愁,有人悲哀有人忧。所以王立军告诫收藏者,市场太复杂,假货太多,“故事”太精彩。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要不断地完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辨伪能力,市场经验和应变能力。

王立军是实战中磨练出来的鉴定专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厚的文学功底,见多识广,博学多才,有较高的思辨能力。是我国实战派专家的领军人物。不收礼,不开假证。好的收藏家、鉴赏家,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多看真品,比较假货,高仿、低仿、造价手段都要熟知,以此才能在脑海留下“烙印”,形成眼力惯性。要分清“开门的”,即真品,“存疑”的和假货。王立军对于加于身的荣誉王立军不屑一顾,认为这都是过眼云烟,他要为民间收藏和民间鉴赏家说话。

王立军将多年的民间收藏研究,经验教训写成文字,探索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赞美古代艺术独具匠心的智慧才艺,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激励人们爱国、向上,继承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认真的精神。《鉴定鉴赏实录谈》,谈到了不能将鉴赏与鉴定混淆;《文物鉴定应感性和理性结合》将人们日常文物鉴定的方法总结成理论;《青铜器仿制之我见》,详细地谈到了我国的青铜器仿制始于春秋,这个观点只是一些专业提过而已,也没有人去认真研究;《佛像收藏之我见》,谈到了并不被人们重视、实际上十分瑰丽灿烂的汉传金铜佛的价值。《见真也要鉴假》,发表了他花重金购买的二十几尊高仿金铜佛赝品(第一批),提醒收藏者,不要认为没有见过的做得好的臆造品都是宝贝,“标型”只能参照,不能迷信,这样容易将没有“标型”的宝物当成赝品。《瓷器600问》,《和田玉收藏与鉴赏》,《古家具鉴赏与投资》,《生活与收藏》系列,《王立军说收藏》也已陆续出版发行。

王立军统计,目前我国有上千万收藏爱好者,收藏品品种大约500多种,国外一千多种。最重要的是真假问题。市场乱象:盲目投资,发财心切;专家无眼,真假不辨;拍卖拍卖,拍假假卖。故收藏者须具备眼力、魄力、财力和毅力。须忌:忌按图索骥;忌听“故事”;忌小贩引诱;忌偏僻之地;忌高龄老人;忌过分自信;忌野心勃勃;忌倾囊收藏;忌一夜暴富 ;忌鉴定证书;忌“科学”鉴定;忌迷信“海外回流”;忌随波逐流;忌理论和实践分离;忌唯利是图。收藏经营者,亦不能唯利是图,哄抬价位,非正道的收藏之路,受益者是经营者,作伪者,受害的是不健全的收藏市场和收藏者的热心。收藏经营者应该提供真、精、珍品,杜绝假、劣、次品,以商业道德和人格信誉为保证。这也是王立军民间收藏的意义。

 图片

 

(四)

 

收藏是什么?通俗意义,就是将有价值的、感兴趣的物品收集整理起来,以便更好地传承研究。收藏是积累财富和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慰籍。艺术品收藏分两大类:古代艺术品收藏,也称文物收藏、古玩收藏、古董收藏;现代艺术品收藏。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席卷而来,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收藏的欲望随着经济水平的高涨而高涨。收藏一旦成为经济的产品就要符合经济规律,但是收藏物品的属性又具有双重特征——真伪,所以经济繁盛时代的收藏历来都是热闹非凡。正因为赝品的层出不穷,所以收藏的过程除了要有经济实力,还应该有鉴赏水平。否则,学费就缴得太多了。

文化积累的负作用会导致社会形态的积垢和浑浊,战争和政治的极端化会带给人与物的毁灭。收藏的天敌是战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二战时期,法国卢浮宫东躲西藏;中国历代的珍贵文物在战火焚毁的恐怕难以计数,战乱频繁,项羽火烧,汉末战乱,南朝更迭,唐宋元明清无数回合的战争,抗战时期的国宝大迁移,惊险离奇,颠簸流离。普通老百姓更是自顾不暇,每遇战火,苦心经营的藏品也难保。所以收藏家是最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不仅是自身利益所在,也是收藏文化的熏陶。收藏家在战争中仍然不遗余力收藏,讲究人类文明,刀山火海亦奋不顾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收藏是收藏家心绪的流露,以传承看,收藏家可分为三个层次(上文也提到):收藏家分上中下三流:下流的收藏家是随行就市的小商小贩,见什么收什么,家里什么都有,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一件没有,熟知各种故事传说,一般人面前是专家,在专家面前不堪言语;中流的收藏家一般是玩货多的主,有一定的家世,交游有选择,基本上能掌握收藏动向,有一定的规矩,心态平稳,亦能有一些激扬的文字,以此为教,三五好友座上常客,一般形成一定的规矩行市;一流的收藏家甚少,一要有丰厚的财力支持,二要有高远的见识,藏而不漏,家富天下而不自耀,对收藏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藏品流传有序,往往一类专题最具特色,对收藏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王立军可称的上一流的收藏家。

我国的文物研究,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文革前,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在忙碌,古人遗留的资料和实物有限,难免失误。随着最新考古发现,民间优秀藏品不断出现,大批才华横溢的民间收藏家、鉴赏家、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过去的理论自然受到挑战。王立军认为文物研究,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标型”;不能迷信古人;不能迷信名人。要以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夏商周断代工程,200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将古今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真理,是伟大的创举和典范。专业文博人员与民间鉴赏人员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翘首以待。 

博物馆研究员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不识假文物的真实面貌。改革开放之后,收藏热盛行,许多博物馆专家退休,才转为为老百姓鉴定,真假不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藏市场的混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古物万万千,博物馆研究员,应有容纳之心,不能教条地只尊崇博物馆物品,还要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收藏家、鉴赏家学习,取长补短,减少失误。王立军的启蒙老师张浦生先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在博物院工作,经常深入民间,体察生活,真假各类藏品过眼无数,实为真正的鉴定家。

王立军将收藏界的专家分为:实战型,理论联系实际,眼力好;理论型,只研究馆藏品,著书立说,眼力差;极左型,所见皆假,不承认民间收藏,自命不会犯错;老好人型,所见皆真,不得罪人;腐败型,唯利是图,见钱皆真;复合型,眼光差,老好人。

研究员不是鉴定家,鉴定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市场中进行磨练。“实战型”专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深入第一线,博物馆,市场,农村,厂家等,见多识广,博闻强识。鉴定家要当“野生动物”,市场永远是老师,到市场中恢复“野性”。鉴定家是从市场中磨练出来的,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看书,写文章,看馆藏品,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市场,跟随时代和造假技术的发展而更新鉴定方法。这里所说的市场包括博物馆、私人藏家、造假基地、买卖市场等。因为博物馆藏品比较单一,或者是专项收藏。如故宫博物院宫廷藏品多,民间藏品少;南京博物院明清官窑多,青铜器少,陕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青铜器多,其他藏品少。私人收藏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造假基地,唯利是图,只要能卖钱的东西都造。所以,鉴定家在市场中可以得到知识的补充。总是圈养在家,一放到野外是很难活命的。文物鉴定的特殊性,决定了并不是地位高眼光就好。鉴定家是要有悟性,专家要“行家”来认可。

中国民间收藏的鉴定,至今无人问津,老百姓无处鉴定,病多乱投医,市场混乱无序。博物馆不对外开放鉴定,少数“个人行为”,也怕断错“案”,让国家承担责任,影响到国家声誉。国内目前没权威机构能够证明鉴定真假。国外收藏界,国家管理,是比较成熟的机制。例如美国,如果卖假货,承担法律责任,倾家荡产,鉴定家得到市场认可,受法律保护。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鉴定家,鉴定家只是俗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直属国家文物局,与博物馆相差无几。国外的鉴定委员会一般是由专业人员、商人和民间鉴赏家共同组成。而我国的一些鉴定机构人员结构简单,仅限于文博业界,难免偏颇。王立军呼吁民间建立鉴定机构,国家政府制定正确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知道机制,来规范和监督民间鉴定机构。民间藏品的鉴定,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鉴定在藏品的评估中是重要特殊的工作。有赝品就需要鉴定。文物考证、鉴定、鉴赏学正是在古人的考据法上不断修正完善而来。作伪手法和鉴定技术,此起彼伏,鉴定家刚攻克称重量的作伪法,作伪者又出现电子扫描的手段,作伪者以皮鞋油上色做包浆,鉴定家以自然氧化度来衡量光泽,你来我往,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要做真正的鉴定家,就必须长期与市场为友,不断更新鉴定方法。每一位收藏家和鉴赏家在真伪方面都经历过惨痛深刻的教训,没有“走眼”的人几乎不存在。

鉴定工作,复杂而艰难,非一日之寒,既要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充分的实践体验,理性感性相结合。专业人员不能只注重理性,要深入民间,民间鉴定家也要向专业人员虚心求教,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练就火眼金睛。还要求鉴定家要有悟性灵气

鉴定家必须要有很渊博的知识,既要掌握标型学,也要掌握“痕迹学”,精于实践,深入了解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的造假手段(即多看赝品),缺一不可。文博专家与文物鉴定专家是有区别的。

我国大学没有鉴定专业,博物馆也不是鉴定机构,王立军呼吁大学应设立相关的鉴赏课程,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应该相互联系培养“来自能战,战自能胜”的实战型鉴定家和经纪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和环境,不论学位,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以才取人,德才兼备,通过实战经验考试,广泛吸纳鉴定人才。

我国文物鉴定机构目前比较混乱,所以让制假者有机可乘。王立军认为国家文物鉴定,文物部门,主要负责文博系统内部的考古发现,文物征收,文物定级等;文化部,主要对市场负责;学术单位,主要负责学术研究,疑难杂症的解读。三足鼎立,各负其责。国家应该成立三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即国家、省、市委员会主要由专业研究人员组成,吸收部分优秀民间鉴定家,主要负责馆藏文物的研究、鉴定,考古发现和文物征集,因为民间专家见多识广,主要是防止博物馆里征集到赝品;委员会由国家文物部门领导;民间收藏的文物由国家、省、市文化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成立鉴定委员会,主要面向广大民众收藏爱好者及收藏市场,以民间鉴定家和全国文博系统的一些实战型专家组成,因为文博系统专家真品见的多,理论性强,可以提出指导意见。政府部门不直接参与民间文物鉴定,以指导和监督为主。所鉴藏品须由三位以上真正鉴定家签字。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及时作出修正改进。

文化艺术品穿透时空,凝固历史沧桑,积淀文化传统,是国家最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中国的艺术品收藏自古搜宝纳库,藏宝于民。藏宝于民逐渐发展成为私家博物馆。

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据《南齐书》、《南史》的“竟陵义宣王萧子良传”记载:“子良敦义爱古……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成立了家庭古玩陈列室,即今之私人博物馆。1905年民族实业家张骞创立的南通博物苑,可称为真正的私人博物馆。2002年新《文物法》颁布之后,私人博物馆发展有方兴未艾之势。但与西方相比,相去甚远,机制尚不成熟。

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得益于收藏家观念的改变,收藏家不再将藏品束之高阁,而是悬壁共好,与人分享。王立军认为收藏的目的是用藏品来宏扬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的文化精神,欣赏古人卓绝的技艺,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好的藏品不加以宏扬,苍之秘笈,只能算是“仓库保管员”,这样便失去了收藏的意义。民间私人博物馆,要具备适当的场地,便于参观,具备一定的藏品数量和种类,将文物收藏和现代收藏分门别类,断代明晰,符合历史规律。

在全国首界文物鉴定家高层论坛,王立军一口气介绍了近60位专家,在场专家们听了目瞪口呆,可以说王立军的大脑就是一个专家库。2003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对王立军褒奖有加,挥笔 “艺坛瑰宝——入立军《博艺堂》,所见藏品,如入宝山”。收藏的责任说大则大,说小则小,藏品在手,经过“好、勤、苦、乐”,文化积累慢慢渗化的过程,与历史相遇,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王立军精神高古,寂寞求道,当为鉴定家。

在收藏界,王立军始终是正能量的代表,是一面旗帜。文化部成立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大部分专家都是王立军审定的,王立军始终站在公平、公证的立场承担自己的责任。近年来在收藏界发生的“事件”,都是王立军逐一处理,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信赖。

2012年,在网络掀起《天下收藏》栏目,王刚“错砸”真文物的质疑,质疑王刚砸的是真品,一时间收藏界人声鼎沸,真假不分,谣言破坏了文物市场的健康发展。王立军见此情状,参与鉴定,证实王刚无一错砸,发表文章,拨乱反正,支持王刚的《天下收藏》节目,为文物市场平息了一场不正之风。

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被告案风波,整个案件展现的是一种黑色幽默,也使王立军认清了

鉴定不仅是众多收藏者的“大惑”,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专家的“大祸”,目前中国文物鉴定的混乱,与中国不完善艺术品市场机制息息相关。为了最接近事实真相,所有的鉴定证书内容就必须有鉴定根据,不能只有鉴定结论。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所谓权威“专家”和“机构”的致命伤。他们往往动不动就抛出结论,却往往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也无法展示符合科学和常识的鉴定程序。就像毛晓沪被告案中一样,原告出具的证书只有结论,并没有判断,和毛晓沪出具的详细鉴定报告完全不一样,原告却依此起诉毛晓沪,并引起一场风波。

鉴定专家都不是古人,也不是直接造假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基本不可能拿出具有最高法律效益的直接证据。拿陶瓷鉴定来说,仪器检测当然必不可少,要有胎质、釉质的检测,和同时期物品进行对比分析;工艺特征则要多观察,如成型工艺、装饰工艺、装烧工艺等,都需要一再反复比较……鉴定工序应是一步步进行的,缺一个环节都不行,最后形成一个完备的鉴定报告书,而不只是鉴定的结论。无论是哪位权威的专家或是机构出示的证书,如果只是对被鉴物品做出简单的赝品结论,并没有详细阐述所做结论的根据,从中根本看不出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鉴定方法也仅凭专家经验,那其实基本没有说服力。除此之外,所谓的“研讨会”就更不靠谱了。“权威”常常是要面子的,往往是一人发表意见,众人随声附和,这种鉴定程序本身就存在明显瑕疵,合理的鉴定其实应当是专家背靠背进行。

王立军认为,只有鉴定程序严谨,才能有真实的鉴定结果。毛晓沪事件中,鉴定家毛晓沪是受害者,没有鉴定依据的原告扭曲事实,新闻媒体的乱轰,让一位真正的鉴定家蒙受不白之冤,名誉扫地。

处鉴定家刘岩事件,在华豫之门节目中,刘岩鉴定一幅画为假,不能定价,市场价在几十万元。当时华豫之门有客户想买这幅画,之后买卖过程刘岩不曾参与。但是此后,这幅画在嘉德拍卖六千万。几十万到几千万的天壤差价,让鉴定家刘岩背上了昧良心赚钱的鉴定家的黑锅。王立军为此事,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刘岩澄清此事,整个过程刘岩并未参与,六千万纯属炒作。通过这两位鉴定家的事件,王立军呼吁要保护真正的鉴定家,纠正不正之风。

    镇江“古瓷之争”。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以副会长王德安先生的名义写了一篇名为南京上演“天价古瓷闹剧”的文章在《收藏快报》发表后,这批瓷器的拥有者向家林先生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王德安和《收藏快报》告到法庭。王立军对此事接受记者采访,站在公正的立场讲话,这批藏品如果是真品,王德安和《收藏快报》肯定是侵犯了向家林先生的名誉权;如果是仿品一定是向家林为了某种目的编造了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王德安和《收藏快报》不但没有侵犯名誉权,而且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檄文,他吹响了向赝品宣战的号角。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十分混乱,赝品泛滥使海内外许多人士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导致了众多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此十分关心,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议案,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关于规范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法律法规,不久就会出台。这场风波发生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会引起全国收藏界以及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文化部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就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为规范这个市场而成立的,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为我国两大国家鉴定评估机构,前者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文博系统有关单位,后者主要是针对市场。两大机构作出的鉴定与评估是代表政府,具有权威性。

南京和北京的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这批瓷器进行了评价,认为是赝品。据我了解有南京博物院的古陶瓷鉴定专家;有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的鉴定专家;有南京大学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字专家;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鉴定专家;有评委会指定的中陶古检测中心的报告以及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先生和马未都先生,这些都是国内的鉴定大家。尤其是杨静荣先生还是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他的态度十分明确,这批定瓷肯定是仿品。而且他能找出许多证据,足以证明他的意见的权威性,根据评估委员会章程规定,如果两个以上的委员认为这批瓷器是赝品,并向评估委员会汇报,由评估委员会出具书面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化部市场中心艺术评估委员会共有8个专业委员会,其中有法律委员会。人员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多家执法单位人员组成。

鉴定一件文物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要“眼鉴”与“科鉴”相结合王立军亲自出面调停此风波。因为此事关系到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清理和打假,会影响到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是真的不能说假,是假的不能说真。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为此发表了严正声明,不信邪、不妥协,为真理而斗争到底。《收藏快报》的负责人也明确表态,要把这场涉及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打假斗争进行到底。

因为艺术品市场十分复杂,法院没有专业人员对这批藏品进行鉴定,只能依靠国家所认可的艺术品鉴定单位。这样的判决才是公正的,经得住上级法院的审定和历史的考验。王立军站在公正的立场表明观点。

有一次,一位上海人要找王立军开鉴定证书,珐琅彩1600万。开一张证书交给王立军300万,珐琅彩卖掉之后,再加100万,如果卖不掉,300万分文不要。当时上海人是用蛇皮袋装现金300万摆在王立军面前。经过王立军鉴定,次珐琅彩为赝品,王立军拒绝开证书,后来有人问王立军为什么不开,王立军说:“良心不忍,我想睡个好觉”。

电视台的著名的导演说现在专家都昧良心骗过人,唯独王立军没有。

在央视寻宝栏目,王立军是专家组组长,在专家内部都会有很多分歧,很多时候,有的专家说是真品,有的专家说是伪作,他们都会找王立军主持公道,王立军只有站在公正的立场,才能面对他们。他不怕得罪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时候专家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会争吵起来,王立军有时候半夜三更要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对事不对人。他时常想:如果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专家队伍只有四分五裂,收藏市场更会混乱不堪。有时候专家因为一次分歧互相不说话,不理解,王立军在中间互相调节,说对方的优点好处,分析问题,两边说好话,让他们化解矛盾,握手言和。这种调解员不好当的。在处理专家队伍当中,在证明当中,作为公证人,要一身正气,虽然眼前吃点亏,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从长远角度来看,老百姓最终会拥护真正的鉴定家。在很多节目中,老百姓全场起立鼓掌,冲过武警的封锁线,满眼泪水上前抱着王立军说:“王老师,我终于见到你了,终于见到‘红军’了,王老师是军长,黑鬼子南霸天把我们老百姓害死了。”黑鬼子,指北京专家,南霸天,指当地的专家,真假不分。国内这些重大的收藏事件都是王立军参加处理的,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评判,包括文化部评估委员会的有些委员,鉴定开证书,有些专家开假证书,毫不客气,照例开除。

作为鉴定家,王立军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结果发现其中的赝品达到90%%。大量的赝品使许多老百姓深受其害,导致一幕幕悲剧发生,严重地破坏了和谐社会,许多赝品已经飘到了海外,造成了很坏的国际影响。部分伪专家败坏了中国的国际名誉。有个小伙子买了四千七百万,王立军说是假的,他的手发抖,他爷爷在美国洛杉矶开餐厅,中国专家说价值2亿就买了。在澳大利亚,华人掀起收藏人,凡是古玩全买,景德镇听说澳大利亚开始收藏,全往那边运假货,全是假货,假货贩子不仅在国内骗人,在国外也骗人,在国际造成极坏的影响。在俄罗斯的广场上在喊“你们买中国人东西当心,全是假货”俄罗斯国家把假货店都抄了。在国外都说华侨店全是假的。只有出去走走看看,才能看到现在古玩文物市场的现状,才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假货和事例。

到日本、韩国鉴定,去的时候,,红绸子,美女送鲜花,打标语离队欢迎,当时说假货之后,标语没有了,鲜花也没有了。卖假之人欠鉴定费,将王立军留在房间里,人不知去向。王立军自己买飞机票回国。这就是说真话的下场。

一次到韩国,一个藏家家里收藏的瓷器,都是真品,王立军估价二三十万,加在一起两三百万,顿时全场鸦雀无声。问明原由之后,原来前之前两个专家说这这批瓷器加在一起价值十个亿人民币。最后这批瓷器也没做成拍卖,对藏家和拍卖公司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伪专家不仅害了中国人,还害了全世界人。

一些国外拍卖公司已经拒拍中国艺术品。王立军为一个美国人鉴定了三件古陶瓷,结果三件全是假的,他花了三百多万美金,折合人民币两千多万元。收到结论后,他的嘴唇都开始发颤,可见他内心的痛苦。王立军说不打假怎么行?

由于王立军的敢说真话,使得一些假商假贩,伪专家、包括一些老百姓之间的误传,对王立军造成误解,说王立军是破坏文物罪魁祸首,王立军每到一地,老百姓都躲起来,后来在慢慢的接触过程中,王立军用事实说话,用实力鉴定,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专家说真话,我祖传的都是真的,我买的全是假的,专家眼光还是好的”。

王立军时常为老百姓讲解收藏鉴定,在人民大会堂讲课,本来说好十点钟结束,后来讲到十二点半,没人走,起立鼓掌,继续讲。王立军创办杂志,《收藏之声》、《收藏快报》等,收藏快报传奇故事,发行量十多万份,唯一的报纸。王立军用切身体会和利益,反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混乱,收藏之道,一路走来,所谓“道”,就是文道,。

 图片

(五)

 

王立军给自己的博客命名双刃剑。双刃剑,单刃为刀,双刃为剑。古时剑乃上等兵器,也是将帅之饰物。古时人们赞赏剑的锋利,是因为它能给持剑者以威风、豪爽与侠气,令敌者胆寒,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对王立军来说,鉴定就是一把双刃剑,当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收藏市场时,这把剑同样也面对自己。

南宁有一位收藏家张国兴,多年前,在专场拍卖会上,一口气拍下二十多把英法宝剑,据资料介绍送拍的人是英国皇族后裔。听朋友说有个博客叫“双刃剑”,了解到王立军在收藏界的声誉,于是请王立军前往南宁鉴定这批剑,经王立军鉴定,这批剑全是真品。十年之后,这位收藏家突然打电话给王立军,要将其中一把双刃剑赠于王立军。此后也有了一段“宝剑赠英雄”的佳话。这位南宁的收藏家在赠送宝剑时,没有过多言语,但只此一剑,王立军深有体会:虽多年不见,友情常在;当下中国收藏界硝烟弥漫,犹如战国纷争;专家队伍良莠不齐,混乱不堪;王立军有责任举起这把正义之剑,用这把双刃剑披荆斩棘。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是一把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皇家海军高官佩剑。剑套由牛皮制作,外包刻花合金铜,剑柄由鳄鱼皮制作,上包铜狮首,雄狮龇牙咧嘴,怒目圆瞪,十分凶猛,剑穗由银丝编织,工艺工精湛;剑身通体錾花,线条流畅,生动,剑首为双刃。

仿制文物自古就有,中国曾出现过四次作伪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乾隆皇帝难辨真假,在无数假书画作品的提拔,只能是对书画收藏的破坏;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仿古工艺厂多如牛毛,作伪手段更为高超,造假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分工合作,造假逐步专业化。

目前市场的仿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照图仿制;二类是照物仿制;三类是臆造。王立军经常外出鉴定,行万里路,为了解收藏市场,足迹遍布三百多国家和城市,过眼上万件藏品。赝品的泛滥让他深恶痛绝。造假者可恨,为造假者开绿灯的所谓“专家更可恨,没有他们,这些仿品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拍卖图录上,假货多了,对真货的持有人也是一种打击。由于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收藏事业的健康发展。

王立军认为,鉴定,品行端正,才能得民心。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鉴定才不会落后于时代。要理论联系实践相,“鉴赏”与“鉴定”相补充,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了很多高级的心理功能和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将这许多的情感结合鉴定知识最终转化为对作品综合的评价。鉴赏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是一种对美的期望逐渐上升为判断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愉悦的求知状态。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判断真与伪、是与非、档次与价值时则形成为“温润”、“飘逸”、“大气”、“流畅”……等一系列的形象状态。表面上看鉴赏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实际上却融汇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种种体会,将鉴定知识与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相结合最终形成鉴赏的标准。在欣赏时,从作品本身体会作者的意图,与古人相交,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排除一起杂念,不断地使内在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得到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对与身心健康无疑是极大的补益。

鉴定(古玩、书画)作为一门学问,属于艺术史范畴。涉及的面却相当之广:文学、艺术、历史、建筑、服饰、风俗、地理、人文等都是研究鉴定必不可少的参照。可以说,它是综合了多门学科的一种边缘学科。鉴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辨定真伪,二是品定高下。前者是“鉴”,后者是“赏”。鉴定的任务,就是还其本来面目:判定真伪、界定年代、证明伪作。

鉴定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一个人鉴定水平的高下,与他所接触过的真迹、他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成正比。就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个人,你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一声咳嗽,就知道是他来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于这个书画家其他的作品,也能够识别它。最关键的是实践,从大量的鉴定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王立军在收藏鉴定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三个不原则:不收藏赝品;不说假话;不乱估价。两个结合:理性感性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两个个质疑:书本质疑论,专家质疑论。一个应用:痕迹学在鉴定中的应用。

所谓理性,就是从理论上讲,作品要符合当时特定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和必须具有的各项条件。这需要鉴定者有广博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文物知识;所谓感性,就是作品传达到你脑海中的一种烙印、气息感觉,这一点十分重要。王立军认为鉴定任何东西都得掌握其发展规律,鉴定不能垄断,会出现腐败,这是涉及到广大收藏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收藏家、鉴赏家的。要想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的市场经验,还要有“悟性”与“灵气”,经过“好、勤、苦、乐”的过程,久而久之,理性感性根深蒂固,“真东西就会说话”了。

    所谓书本质疑,就是对市场所出现的收藏、鉴定相关书籍,要存疑问,不能一味相信书籍;编写书籍者要谨慎负责,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误人子弟;出版社编审人员要认真细微,不能马虎应付。专家质疑,就是要对博物馆、市场的众多专家,存疑问,不能迷信专家。

    所谓“痕迹学”的应用,就是要对藏品的各种工艺的学习,如青铜器的成型铸造工艺,古陶瓷的窑址烧造工艺等。

王立军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主持公道,说真话,如果没有王立军的真话,收藏界就颠倒了,社会就颠倒了。

王立军今后的计划,目前在上海电视台策划一个“考专家”的节目,中国艺术品目前处于混乱形势,前景迷茫,艺术品市场自身自灭,还会继续混乱,但是越乱人越多,买卖假货。节目一关一关过,考专家,考过了就是专家,这是“试金石”,只要讲的理论是对的,东西也是真的,讲文化,讲历史,还可以宣传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先讲理论,再实践操作辨伪。三道关过了后,陪审团、记者、新闻单位投票,定夺。周冠军、月冠军、每年12个专家。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有五千多种,把中国的博大文化精神内涵全部融入其中。

王立军说现在金融融入艺术品是必然趋势,金融和艺术品呢市场融合的瓶颈是什么?是假专家。收藏家不能收藏假货,专家不能乱估价。艺术品市场如果健康发展,就会蓬勃发展,就怕伪专家。所以要考真正的专家。国外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国外卖假货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天津的文交会就是一个例子,乱估价,害老百姓,最后到北京来赔礼道歉,要重头来,王立军拒绝了。

王立军痛斥社会黑暗面,对社会的不公正、腐败等现象,义愤填膺。制假药、假食品等危害生命的行为,坚决不能姑息。对马航事件、飞机晚点等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站在公平、公正的观点上讲话。诋毁王立军的都是买假货的,经过事实的证明,这些诋毁王立军的人都对王立军报以崇敬之心,他的网友粉丝也力争维护王立军。

以王立军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已完成。王立军就是这样炼成一身正气的领袖风范,成为收藏界的军旗,高高飘扬。

王立军挥舞这把双刃剑,痛斥造假市场,对收藏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无情的抨击,界内都称他为“收藏界的批评家——双刃剑”,体现了一个收藏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

 图片

(六)

 

“一套房,一部车,一个老婆热炕头,外带一盘红烧肉”,这是王立军常说的人生观念。如果不是经历的人生的大起大落,生死离别和世事苍茫,是不能体会这句最简单,也是最朴实的话,这也是王立军最真实,最渴望拥有的简单幸福。

王立军是一位成功的收藏家,与很多成功人士不同的是,金钱已经不再成为他生命的主题,一套房,一部车足已,以他的能力在北京可以买很多房子、车子,但是他的观念很朴素,够用就好。王立军在北京的家,经常有很多喜欢收藏的人拜访,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高低贵贱,在这里一视同仁。哪怕是卖假货的“古董贩子”,他明明知道卖的是假货,仍然会客客气气,笑眯眯地告诉卖家这是假的,如果来者实在困难了,他有时候也会留下两件来,当艺术品送给朋友……

王立军的座右铭“从善如流,温厚平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样做,以善为先,对伤害过自己,欺骗过自己的人,不计前嫌,宽容以待。 一次他花十几万元买了十几个盘子,空姐以为他是搞餐厅的,也没有将这些盘子特别安排,一不小心给打破了,空姐没当回事,事后听说这是古董,空姐傻掉了,王立军笑笑,只说了一句“这些盘子与我无缘”。

王立军一路走来,经历风风雨雨,遇人无数,出生、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事业,亲身经历过两次生死关头,经历父母逝世的沉痛……在知天命的这个年龄,如同秋天的枫叶,叶更红,情更深。他懂得,人生更像是一部作品,事业和爱是作品永恒的主题,精彩的结尾留给读者更多想象,更多回味。虽也有生离死别的揪心,但这种生离死别绝不是泡沫爱情剧里生生死死的玩笑情节,而是一种大爱,对父母、爱人、亲友的博爱,是当某个人、事、物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瞬间,对父母、爱人、亲友的一种怀念,这种怀念足以融化一切忧伤,洗涤一切寂寞和杂念,能让他在复杂尘世当中始终保持一颗最初的童心。秋天的枫叶是传递爱情的天使,一片枫叶一片情,人到五十更懂爱,经历过初恋的羞涩,经过热恋的激情,经过婚姻的责任,经历过相濡以沫信任,经历过欺骗和背叛,经历过宽容和忍让,但是无论怎样,王立军始终相信爱情的永恒,相信缘分,不是任何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所能左右的情感。爱是一种奉献,经历风雨的见证,永久地珍藏。这也许是王立军内心最澄明的角落。

王立军喜欢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的颜色,这也正如他热爱生活。喜欢梅、松、竹,也如他性格高洁。喜欢怀旧,喜欢老歌,唱罗斯歌曲。喜欢吃红烧肉,家常菜,不喜欢大酒店、大饭店马拉松式的饭局,要不了十分钟,王立军就失踪了,在不影响他人进餐的同时,王立军便去小街小店舒心地吃饭了。无论在外人看来他是如何叱咤风云,走进王立军,你能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不拘小节,和蔼可亲,喜欢过最简单平凡生活的良师益友。

在弟弟王凡眼中,王立军是一个不拘小节,大气,心地善良,不斤斤计较,大智若愚,敢作敢为的人。特别是害过他的人,都能原谅,借钱不还的,背后说坏话的,一笑了之,大肚能容,从来不打击对自己有过伤害的人。太容易相信人,一次家里装潢,路边找几个农民工,钥匙给人,装潢完以后,家里都被偷完了。他希望大家都平等、博爱。对弟弟的错误毫不留情,但是时时处处关心弟弟,永远是奉献。永远是先考虑别人,再想到自己。也正是他有这么多的施舍和宽容,才有了后来经历生死之关时的化险为夷,是一种福报。

王立军风趣幽默,总能笑看一切。一次在常州出差,汽车停在饭店门口,小偷偷了他带来的所有宝贝,里面还有他写的书籍和名片,他先是一笑了之,后来给小偷写公开信谈及此事,想到小偷可能会看到此信,看到他的名片,以后会改邪归正。王立军在一次鉴定大会上,同史树青、张浦生等国家级鉴定家开玩笑说:“……如果市场上全是真品,你们二位眼下只是个普通的老头儿,一点价值也没有,说不定现在正在那个敬老院晒太阳呢!”两位“老头听了哈哈大笑。王立军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总能找到积极的正能量,谈笑风生,多少历史沧桑都付笑谈中。

王立军正是这样一边用心生活,一边努力工作,生活与收藏已成为他生命的主题,要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鉴定家,一言九鼎,鉴古知今,追兴亡之事,究古今之规律,而演绎新的文化境界。风物长宜,鉴古知今。这就是王立军的收藏之道。

在此感谢作者能让广大收藏爱好者读到此文!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人员查询 | 证书查询 |下载中心 | 组织机构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二环中路8号院钓鱼台山庄36号楼附楼 邮编:100123
电话:010-53672178 邮箱:zgrmshy@126.com
版权所有:华夏长盛(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2938号   技术支持:易网络

分享按钮